展览现场视频链接:「声之海」
万一空间荣幸呈现日本艺术家八木良太(Lyota Yagi)自疫情以来的首次全球个展——「声之海」,该展览主要阐释了艺术家通过媒介创作反思“被教化的直觉”。区别于以往八木良太的个人项目,本次展览也是一场策划实验,即万一空间对话海洋,媒体装置对话法螺和古贝;同时发表艺术家在地新作品。艺术家,策展人以在地共生的参与方式与格物致知的展览视角配合空间,试图用艺术的手法回应黑格尔式的启蒙:从我到我们,从教化到发现,从艺术到智性。
同时,直面大海的万一空间在此次展览中呈现了在地性元素,即利用古代语境下的海洋物质对展览进行人文性的互文回应。贝类因稀缺性在古代社会的流通中被赋予财富属性,经由社会演变既形成宗教精神性的媒介载体,又作为装饰品流通于世俗生活中。贝从商业媒介到审美媒介的演化路径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共存关系。在后疫情的语境中,声的谐音“超えkoe”即“超越”,而海的谐音“生みumi”即“新生”。如同生生不息以轮回,首尾相接的圆一般,苦难是某种幸福的匮乏,当触及苦难之底,必将向上反弹——“超越并且新生。”
本次展览由三条线索串联空间的三个章节。第一,艺术家的媒介本体观;第二,艺术家的自然媒体观;第三,艺术家对媒体本体的哲学思辨。在首章,观者可以看到八木良太的经典作品黑胶唱片(Vinyl)以一种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 1945-)式的呈现来呼应和致敬经典“关系美学”。艺术家的媒介本体观再次以图样、具象媒介及动态形式呼应展览主题中的“超越”和“新生”,并开启媒体形态和表现的多样化呈现的序曲。
第二章节中,作品呈现出八木良太将自然客体化并深入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在创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深度的参与和在地观察被显化和可触化,八木良太在这个环节极力展现了对自然的重视。桌下的海(Sea under the Table)为艺术家在这个领域的深度实践,该作品通过媒体艺术家的视角将自然中的媒介审美化。液体的海面和硬木的桌面两种毫不相关的材质,通过声音的联系相交并耦合,带来一种不同感官间错位的奇妙体验。当观众在桌前上下位移,耳机里的声音会在海平面上下的海浪声和潜水声间切换,产生一种神秘且深邃的自然交互。
浮图塔(Stupa)和蝉(Cicada)这两件作品概括性的体现了第三章节中作品的抽象和深刻。“Stupa”之名来自佛教中的窣堵波(stūpa)舍利塔,其形态也呼应舍利塔本身的构造,也一定程度上对钟乳石进行了形象复现。高僧圆寂后肉身寂灭,浴火成珠。而钟乳洞内水滴罄磬,凝水成石。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事物和解共存。令人联想起曾游学唐朝的东密祖师空海,在土佐国的海边山洞中修行,啜饮洞水观望大海静闻蝉鸣,在洞中悟出了“空”的真谛。因此八木良太在作品中以另一种形式试图重建宗教寓言。
三个线索不约而同都指向对惯常媒体的观看和构成方式的进一步解构。值得深究的是,展览指涉艺术家八木良太个案的研究中多个重要的母题,包括艺术家在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田野实践和调研中作品所蕴含的独特人文关怀和文献价值。让人感到轻松的是,拓印(Frottage)和献给阿尔吉侬(For Algernon)这种极具幽默感和戏剧性的解谜式阅读犹如一场化学实验,在结果的惊喜中牵引论理和学思,从而激发内化的艺术体验。同时,“冰制成的唱片(Vinyl)”“蚀刻了摩尔纹的石头(Frottage)”和“绳文祥云模样的CD(CD)镭射拼贴”,这些低科技媒介既是新技术发展下思想和材料的剩余,也在八木良太构造的实践语言中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被重新分解甚至回归自然。如同在本次展览不断被提及的圆形所代表的循环和旋转——历史总在更新中往复,在结束中开始。
日本江户的高僧白隐和尚提出过这样一则禅思:“当双手击掌,如何从中分辨出一只手的声音?如果一只手的击掌并不存在,那么一只手的声音存在于何处?”单手发声这个看似无意义的提问其实回答了许多理性和明辨外的事实。这世上尚有无声之声和无相之画,当我们对直觉以反直觉,用身体和双手来听和看或许就能听闻内心的“单手音”与“声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