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楚婧本次展出的24幅作品,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温暖的幻想”和“柔软的诗意”。这当中的一部分抽象作品,从色彩构成的角度而言,大多有着深沉神秘的底色,而一些明媚与光彩的涂层与元素从中浮现出来,好像生命诞生初期的微观细胞世界。几幅具象绘画所描绘的风景、人物、雕塑等等,表现出概括而简练的形象轮廓,显示了艺术家对于世界一种天真纯净的观察眼光和造型理念。主观化的色彩处理方式创造了一种温暖而神秘的画面氛围,折射出范楚婧个人丰富而敏感的精神世界。
—— 郑闻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Q&A
以下内容为万一空间与艺术家范楚婧的对话采访,由万一空间整理,并经艺术家校核,文中部分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万一空间:您之前说您的很多稿子都是在画梦境,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创作方式,请您多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梦境与作品间的关系?
范楚婧:很多手稿的灵感都来自我的梦境和童年的回忆,通常我会及时将梦境记录下来,再进一步构思和进行图像转换。这次的展览新画了一系列与象牙有关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发掘三星堆遗址的纪录片,遗址出土了一千多只象牙,古老的遗迹显示三千年前古代蜀人在本地就能获得大量象牙,野生大象曾是这里的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动物,对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境,以此创作了一部分作品。
万一空间:什么样的梦境能最终被您呈现到画布上?我们做梦大部分都会有一个剧情,对您而言,您是想呈现这个故事?还是说仅呈现一个画面,这种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呢?
范楚婧:作品《妈妈的珍珠项链》就是我时常会梦见我妈妈非常费力地用鱼线去穿一颗颗很小的珍珠,画面上的一道亮光(鱼线)与散落的珍珠永远都穿不上,想得却不可得,以此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创作中通常会根据我的叙事表达对梦境的画面进行截取,最后呈现我想要的画面。
万一空间:在某一期间您对日常事物产生了许多关照,绘画里常反复勾勒身边之物,比如仙人掌的刺,居家隔离时吃的食物等,而最近的新作却又“宏大”了许多?您是怎么看待“微观”和“宏观”的事物,尤其是它们在您作品中的呈现?
范楚婧:以前比较关注一些花草的局部,专注在自己的小情调和设计画面层次等绘画技法里。现在会更关注周边发生的事物,更注重个人情绪的表达,主要是疫情改变了我的观看和处事方式。疫情对我个人的影响比较大,因为我当时就处在疫情发生地的最中心(武汉),所以感触比较深,像今年画的作品《远游》里,几个人在小溪嬉戏,就是因为疫情以来,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旅行,于是把以前游玩的照片翻出来进行图像的转换,以此记录我此刻的情绪和想法。
对日常之物的关注也是因为疫情后,总在家门口的公园和超市遛弯,家门口的中百罗森(便利店)那有个小花坛,花坛里有个喷泉,旁围一圈路障石球,我对那一圈路障石球很感兴趣,于是在画面把它强化出来。每一个小超市,或者是社区门口都会有像小花坛这种场景,以此与观众产生一些共鸣。
万一空间:您的作品《远游》使用的是树脂综合材料,您第一次使用树脂创作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使用这种材料?还有您的系列新作品有一种特殊的类似壁画甚至岩画残块式的视觉体验,有非常粗粝的起伏感觉,请问您创作时候是如何考虑的呢?
范楚婧:第一次是2018年刚入职的时候,我们第一年会全年排课,没有完整的创作时间,于是便没有继续画画,做了两年的树脂作品,对这个材料从不熟悉到可以熟练掌握它的秉性和脾气,知道什么情况可以让其速干并产生一些偶然性,比如怎么固定做树脂薄片,自己做硅胶磨具,将水泥和树脂结合等等,后来觉得还是太工艺,不符合自己的初心,工作也步入正轨了,可以有一些完整的时间做创作,于是又开始画大画和一些小作品的尝试,作品《远游》很自然的就运用了树脂和画相结合,技术为个人表达服务。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白乳胶加太白粉刷在铝片上,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可以把它完整的揭下来,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把它和树脂相结合在一起,于是就画了一批,包括仙人掌系列的片状的综合材料作品,为了利于保存和不易破损我在材料后面塑封了软树脂。
万一空间:您此次展出的大部分作品中,颜料都是有金属质感的,这种非哑光的颜色对您的表达有什么具体的用意?
范楚婧:古代壁画对颜料用色是很讲究的,像龟兹壁画里的颜料都是非常金贵的青金石、绿铜矿和朱砂,颜色非常艳丽,常常看入迷,于是寻找到金属炫彩颜料带入我的画面,希望找到一种与古代壁画之间的沟通。
万一空间:作品《野果》 的画框在形式上并非常规的形状,当时制作这个画框时您是怎么构思的呢?
范楚婧:这个异形框做了三年了一直放在那,没有想好与它相匹配的绘画语言和题材,直到今年偶尔去公园散步,看到三只灰喜鹊在吃掉落满地的红李子,才找到合适的题材和语言与波浪形的异形框相匹配,画完也觉得很满意。
万一空间:我们来聊一聊您的新作品中出现的关于以及的内容,您选择了三星堆的象牙坑作为创作对象,为什么是象牙?而不是青铜?金器?玉器?您为何会创作那么多张不同颜色和不同尺幅的象牙呢?您是试图做哪一方面的探索吗?
范楚婧:这一段时间看了很多关于考古的纪录片,比如三星堆迷踪、海昏侯、关中唐十八陵等。我被象牙堆积坑的那种形式感所打动,我首先肯定是从画面上面考虑,象牙本身几何形的形状具有独特的美感,比较好归纳,比起青铜器那些复杂的形,它更具抽象性,故而选择了象牙。对象牙的几何形状的延续性研究和探索,不同的颜色、尺幅传递出此刻不同的情绪和观感。像大尺幅的象牙,它改变了人们对象牙原有的印象,从而产生一种陌生感与压迫感。
万一空间:为什么突然会想看考古的纪录片,是一直对考古就有兴趣吗?这次展览的主题是遗迹,您对遗迹有什么自己的理解呢?中国古代艺术如何吸引您的?是从某一件作品开始的吗?
范楚婧:是从本科开始对古代艺术感兴趣的,当时上美术史的课,会经常去博物馆对照着看,甚至有一段时间住在小东门,会经常去湖北省博物馆写生陶俑。遗迹在我的理解是可以沟通古今,了解自己所处文化的过去。被中国古代艺术吸引的开始是听马未都,了解了古代艺术相关的基本知识,后来买了一整套龟兹壁画的画册,实地看了些石刻雕塑,比如重庆的大足石刻等,内心很受震动。
万一空间:您的新作中有些是公园小景,您会从什么角度出发去观察这些对你有感触的景呢?作品《方圆十里》系列呈现出一样的风景又有所不同。
范楚婧:很小的时候,姑父从三峡给我带回一套4本的世界藏世名画,印刷很粗糙,在里面第一次看到了约翰·艾佛雷特·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1896)的《奥菲莉娅》,画面一直潜藏在脑海里。我家门口有个湿地公园,每次去散步,经过一片长满浮萍的小溪,就会让我想起那幅画。《方圆十里》系列作品就是散步时引入脑海的一些风景碎片。而风景碎片意味着生活过的痕迹和对过去、未来的幻想。
万一空间:您最近有没有被身边的哪处“风景”所吸引,或有什么打动你的瞬间吗?
范楚婧:我住的地方位于武汉江夏区藏龙岛,是一个十年前导航都搜不到的地方,我家对面有个国家湿地公园,每到周末就会有很多城里人开车过来,占领湿地公园,密密麻麻都是人,这与工作日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草地上搭满帐篷,小孩在山坡上滑草,此类场景一直刻印在脑海里,累积作为新作品的素材。
万一空间:两位都是女性艺术家,你们认为作为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上生活上有什么相对于男性艺术家来说说不一样的点,或者说是不一样的困境?
范楚婧:我没有刻意把自己限定在女性艺术家的范畴,只是相信自己的声音,真诚地继续创作。
万一空间:两位艺术家都拥有很浓重的学院背景,而且今年之前整个绘画的题材内容趣味都不一样,今年感觉更加受古代信息的影响,这我们看来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我们空间是致力于古今共容的空间,看到两位艺术家的转变觉得非常有启发的。范老师作品出现了象牙,陈老师的作品中出现了赏石,这种非常中国古典的意向,能跟我们聊聊这个转变的来源跟作品的表现么?
范楚婧:作为中国人本身对古美术就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我住的附近有一个龙泉山,北有明孝陵,南有九王寝就是指的这里,我会经常过去逛逛,在陵墓前坐一会,看看明代的石雕、石柱、螭首。很巧的是有一个楚靖王墓,和我名字同音不同字,每隔一段时间就过去走走。也会和有经验的老师去农户家铲地皮,也十分有趣。
万一空间:您之前说您的很多稿子都是在画梦境,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创作方式,请您多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梦境与作品间的关系?
范楚婧:很多手稿的灵感都来自我的梦境和童年的回忆,通常我会及时将梦境记录下来,再进一步构思和进行图像转换。这次的展览新画了一系列与象牙有关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发掘三星堆遗址的纪录片,遗址出土了一千多只象牙,古老的遗迹显示三千年前古代蜀人在本地就能获得大量象牙,野生大象曾是这里的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动物,对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境,以此创作了一部分作品。
万一空间:什么样的梦境能最终被您呈现到画布上?我们做梦大部分都会有一个剧情,对您而言,您是想呈现这个故事?还是说仅呈现一个画面,这种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呢?
范楚婧:作品《妈妈的珍珠项链》就是我时常会梦见我妈妈非常费力地用鱼线去穿一颗颗很小的珍珠,画面上的一道亮光(鱼线)与散落的珍珠永远都穿不上,想得却不可得,以此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创作中通常会根据我的叙事表达对梦境的画面进行截取,最后呈现我想要的画面。
万一空间:在某一期间您对日常事物产生了许多关照,绘画里常反复勾勒身边之物,比如仙人掌的刺,居家隔离时吃的食物等,而最近的新作却又“宏大”了许多?您是怎么看待“微观”和“宏观”的事物,尤其是它们在您作品中的呈现?
范楚婧:以前比较关注一些花草的局部,专注在自己的小情调和设计画面层次等绘画技法里。现在会更关注周边发生的事物,更注重个人情绪的表达,主要是疫情改变了我的观看和处事方式。疫情对我个人的影响比较大,因为我当时就处在疫情发生地的最中心(武汉),所以感触比较深,像今年画的作品《远游》里,几个人在小溪嬉戏,就是因为疫情以来,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旅行,于是把以前游玩的照片翻出来进行图像的转换,以此记录我此刻的情绪和想法。
对日常之物的关注也是因为疫情后,总在家门口的公园和超市遛弯,家门口的中百罗森(便利店)那有个小花坛,花坛里有个喷泉,旁围一圈路障石球,我对那一圈路障石球很感兴趣,于是在画面把它强化出来。每一个小超市,或者是社区门口都会有像小花坛这种场景,以此与观众产生一些共鸣。
万一空间:您的作品《远游》使用的是树脂综合材料,您第一次使用树脂创作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使用这种材料?还有您的系列新作品有一种特殊的类似壁画甚至岩画残块式的视觉体验,有非常粗粝的起伏感觉,请问您创作时候是如何考虑的呢?
范楚婧:第一次是2018年刚入职的时候,我们第一年会全年排课,没有完整的创作时间,于是便没有继续画画,做了两年的树脂作品,对这个材料从不熟悉到可以熟练掌握它的秉性和脾气,知道什么情况可以让其速干并产生一些偶然性,比如怎么固定做树脂薄片,自己做硅胶磨具,将水泥和树脂结合等等,后来觉得还是太工艺,不符合自己的初心,工作也步入正轨了,可以有一些完整的时间做创作,于是又开始画大画和一些小作品的尝试,作品《远游》很自然的就运用了树脂和画相结合,技术为个人表达服务。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白乳胶加太白粉刷在铝片上,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可以把它完整的揭下来,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把它和树脂相结合在一起,于是就画了一批,包括仙人掌系列的片状的综合材料作品,为了利于保存和不易破损我在材料后面塑封了软树脂。
万一空间:您此次展出的大部分作品中,颜料都是有金属质感的,这种非哑光的颜色对您的表达有什么具体的用意?
范楚婧:古代壁画对颜料用色是很讲究的,像龟兹壁画里的颜料都是非常金贵的青金石、绿铜矿和朱砂,颜色非常艳丽,常常看入迷,于是寻找到金属炫彩颜料带入我的画面,希望找到一种与古代壁画之间的沟通。
万一空间:作品《野果》 的画框在形式上并非常规的形状,当时制作这个画框时您是怎么构思的呢?
范楚婧:这个异形框做了三年了一直放在那,没有想好与它相匹配的绘画语言和题材,直到今年偶尔去公园散步,看到三只灰喜鹊在吃掉落满地的红李子,才找到合适的题材和语言与波浪形的异形框相匹配,画完也觉得很满意。
万一空间:我们来聊一聊您的新作品中出现的关于以及的内容,您选择了三星堆的象牙坑作为创作对象,为什么是象牙?而不是青铜?金器?玉器?您为何会创作那么多张不同颜色和不同尺幅的象牙呢?您是试图做哪一方面的探索吗?
范楚婧:这一段时间看了很多关于考古的纪录片,比如三星堆迷踪、海昏侯、关中唐十八陵等。我被象牙堆积坑的那种形式感所打动,我首先肯定是从画面上面考虑,象牙本身几何形的形状具有独特的美感,比较好归纳,比起青铜器那些复杂的形,它更具抽象性,故而选择了象牙。对象牙的几何形状的延续性研究和探索,不同的颜色、尺幅传递出此刻不同的情绪和观感。像大尺幅的象牙,它改变了人们对象牙原有的印象,从而产生一种陌生感与压迫感。
万一空间:为什么突然会想看考古的纪录片,是一直对考古就有兴趣吗?这次展览的主题是遗迹,您对遗迹有什么自己的理解呢?中国古代艺术如何吸引您的?是从某一件作品开始的吗?
范楚婧:是从本科开始对古代艺术感兴趣的,当时上美术史的课,会经常去博物馆对照着看,甚至有一段时间住在小东门,会经常去湖北省博物馆写生陶俑。遗迹在我的理解是可以沟通古今,了解自己所处文化的过去。被中国古代艺术吸引的开始是听马未都,了解了古代艺术相关的基本知识,后来买了一整套龟兹壁画的画册,实地看了些石刻雕塑,比如重庆的大足石刻等,内心很受震动。
万一空间:您的新作中有些是公园小景,您会从什么角度出发去观察这些对你有感触的景呢?作品《方圆十里》系列呈现出一样的风景又有所不同。
范楚婧:很小的时候,姑父从三峡给我带回一套4本的世界藏世名画,印刷很粗糙,在里面第一次看到了约翰·艾佛雷特·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1896)的《奥菲莉娅》,画面一直潜藏在脑海里。我家门口有个湿地公园,每次去散步,经过一片长满浮萍的小溪,就会让我想起那幅画。《方圆十里》系列作品就是散步时引入脑海的一些风景碎片。而风景碎片意味着生活过的痕迹和对过去、未来的幻想。
万一空间:您最近有没有被身边的哪处“风景”所吸引,或有什么打动你的瞬间吗?
范楚婧:我住的地方位于武汉江夏区藏龙岛,是一个十年前导航都搜不到的地方,我家对面有个国家湿地公园,每到周末就会有很多城里人开车过来,占领湿地公园,密密麻麻都是人,这与工作日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草地上搭满帐篷,小孩在山坡上滑草,此类场景一直刻印在脑海里,累积作为新作品的素材。
万一空间:两位都是女性艺术家,你们认为作为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上生活上有什么相对于男性艺术家来说说不一样的点,或者说是不一样的困境?
范楚婧:我没有刻意把自己限定在女性艺术家的范畴,只是相信自己的声音,真诚地继续创作。
万一空间:两位艺术家都拥有很浓重的学院背景,而且今年之前整个绘画的题材内容趣味都不一样,今年感觉更加受古代信息的影响,这我们看来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我们空间是致力于古今共容的空间,看到两位艺术家的转变觉得非常有启发的。范老师作品出现了象牙,陈老师的作品中出现了赏石,这种非常中国古典的意向,能跟我们聊聊这个转变的来源跟作品的表现么?
范楚婧:作为中国人本身对古美术就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我住的附近有一个龙泉山,北有明孝陵,南有九王寝就是指的这里,我会经常过去逛逛,在陵墓前坐一会,看看明代的石雕、石柱、螭首。很巧的是有一个楚靖王墓,和我名字同音不同字,每隔一段时间就过去走走。也会和有经验的老师去农户家铲地皮,也十分有趣。